兒童早教知識問題及建議
有趣的早教知識,可以幫助小朋友的大腦開發和發育,養成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兒童早教知識問題及建議,供大家參考。
兒童早教知識1
寶寶如廁的訓練技巧
1、講清楚人體的排泄的部位和功能
在開始訓練孩子使用坐便器前,要對還自己講清楚身體都有哪些部分還有功能,尤其是人體的排泄部位,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身體構造,并對他們進行技能的訓練。當然,這些事情讓媽媽代為操辦,女性天性中的溫柔會給孩子潛意識的安慰,讓他們能更好的接受。
2、坐便器的選擇也很重要
選擇一個可愛,逗趣的坐便器可以激發孩子自己如廁的興趣。另外媽媽要在孩子如廁完后教會他們怎樣擦拭自己的小屁屁。尤其是大便后,一定要從前往后擦,以免細菌入侵體內,造成尿路感染。
3、掌握排泄用語也很重要
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有尿意時都不會用語言表達,導致父母“施救”不及時,往往拉在褲子上,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學會用語言或者是手勢告訴父母他們的需求,剛開始,孩子怎么表達都沒有關系,例如尿尿,尿急,要拉拉等都可以,只要能夠表現出自己的意思即可。
4、不要給孩子穿太復雜的服裝
在訓練孩子如廁期間,不要給孩子穿難脫的服裝,這樣會讓他們感到非常緊張,孩子一緊張就會哭鬧,家長若是沒有及時趕過來安撫,會讓孩子造成獨自如廁的恐懼。不利于接下來的培養。
5、讓孩子養成上完廁所洗手的好習慣
當孩子上完廁所,家長要提醒他們用水沖沖小手,對于寶寶每一次順利如廁又自己洗手后要給予充分的表揚,這樣也能讓寶寶感受到自己的如廁的舒適和快捷。
兒童早教知識2
1-2歲育兒知識:寶寶早教方案
13-24個月幼兒的特點:
1-2歲是行走的敏感期。走路使兒童從不自由、需要幫助的狀態中解脫出來,是兒童的第二次生命。1歲多的孩子熱衷于走路,即使摔倒了也要爬起來接著走;從1歲半開始,就進入了手的敏感期,通過操作,兒童可以直接體驗、理解物體的各種特性。
1歲至2、3歲,兒童的語言開始產生,這一階段被稱為語言發生階段。1歲至2歲,兒童說出的句子的結構是不完整的,這種不完整的句子包括單詞句和雙詞句。諸多研究成果證明早期教育對人的一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,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,這使我們能更深刻地認識到孩子的真正需要,并采取適宜的方式促進他們在動作、認知、語言、情緒和社會行為等方面全面發展。
13-24個月幼兒的早教方案
認知能力的訓練
觀察能力:
①識別大小。選擇大小差別顯著的同類物品來練習,如大蘋果與小蘋果,大皮球與小皮球等。
②識別形狀。教小兒識別簡單的幾何形狀,如圓形、三角形、正方形等,可用實物形狀來描述,如圓皮球、三角板、方積木等。
③識別顏色。從基本的顏色紅、黃、藍、綠進行識別。告訴孩子氣球是紅色的、毛衣是黃色的、葉子是綠色的。
記憶力的訓練:
①實物記憶練習。讓小兒根據記憶尋找所需要的玩具,如先讓小兒看一個小球,然后把它收起來再讓孩子在其他的玩具中找這種小球。
②強化記憶練習。父母可以選擇一些形象直觀,與小兒本人關系較為密切的東西和他感興趣的事物來訓練他的記憶??山绦鹤约旱拿?、身體的主要部位,間隔一段時間,情景再重復。
動作能力的訓練:
①繼續訓練小兒獨立行走的能力和行走的穩定性,以促進運動的協調性和軀體的平衡能力??珊托阂黄鹜侠婢哕?,教小兒拉著小車向前走、側著走、倒退走等。準備一個較大的皮球,成人將球滾到小孩子腳邊,教他抬腳踢球。
②發展小兒走、蹲、彎腰動作。將玩具散放在各處,要求小兒收撿玩具交給成人或放在固定的地方。
③訓練小兒手的靈活性和準確性。如教小兒學習畫畫、搭積木、用塑料繩將有孔玩具串起來、取物裝物。
言語能力的訓練:
利用各種機會豐富孩子的語言詞匯,并簡單說明物體的用途與關系,擴大小兒的認識范圍,促進語言的理解與表達。給小兒看圖片、幼兒書籍、帶小兒到外面玩,教小兒認識物體的名稱,對著圖片或實物,詢問小兒圖片或實物的名稱及用途“這是什么?”、“干什么用的?”
引導小兒回答,小兒回答正確時親親他,以示鼓勵。此時,小兒已開始喜歡聽大人講故事了,父母給孩子講故事時,開始要講得慢而簡短,發音清晰,富于表情,可根據故事的情節伴以動作,來增加小兒的注意力和興趣。孩子愛聽講過的故事,成人可多重復幾次,還可將小兒目睹或經歷的事情,編成故事。
社交和生活能力的訓練:
①教育孩子禮貌待人。家里來客人要教小兒打招呼、問好,接受別人的東西要說謝謝,客人走時揮手說再見。鼓勵小兒取糖果、水果招待客人,把玩具分給家里來的小朋友玩等等。
②睡眠。除夜間睡眠外,白天可睡眠2次,每次1~2小時。不要用威脅、恐嚇等手段,逼小兒睡眠,也不要給小兒講述恐怖的故事,以免小兒害怕而拒絕一個人入睡。臨睡前清洗臉、手、腳、,排好尿,換上寬松保暖的睡衣,會使小兒感到舒適,易于入睡,這不但有助于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,也便于孩子建立睡眠條件放射。
③飲食。斷奶后,每日喂養的次數約4~5次,可安排在早、中、晚餐時間和白天睡眠醒來的時間。養成定時進食,定位進餐的習慣,鼓勵小兒自己動手吃東西。培養飯前便后洗手習慣。
④訓練小兒在日常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,以培養小兒獨立的生活能力。教導小兒試著脫鞋、脫襪子,排完大小便試著提褲子,外出時自己戴帽、脫帽,爸爸媽媽下班進門可讓孩子幫助拿拖鞋給爸媽換鞋,給孩子洗手時,教小兒主動將手伸到水里,玩完玩具后幫忙收拾起來等等。
兒童早教知識3
5個小游戲幫助寶寶認識顏色
您的寶寶認識顏色嗎?您真的能確定寶寶知道顏色,他不是在“瞎蒙”?不如給他們來做幾個顏色小游戲。
1、它是什么顏色
您按照彩色圖提前畫好樹葉、小草、太陽、黃色的帽子等事物的輪廓圖,您每展示一幅圖,就讓孩子說說是什么顏色的。說完以后,讓孩子看看彩色圖,讓孩子判斷剛才說的對不對。
講解:2歲以后的孩子對常見事物是比較熟悉的,但對常見事物的回憶可能會出現一些因素的盲區,色彩就可能成為孩子回憶的盲區。父母還可以在市場上買一些涂色的書籍,讓孩子自己根據記憶涂上顏色。如果孩子所選擇的顏色不是常規的,只要孩子能自圓其說也可以。
2、色彩排列
提前畫色彩排列圖(不同顏色的色塊排列整齊),讓孩子按照順序用彩色積木擺出來,比如“紅、紅、黃”或是“紅、黃、紅”。排列的時候,沒有必要告訴孩子這都是什么顏色,您需要盡量讓孩子理解搭積木的順序要和圖上的“一樣”。
這樣的游戲,即使孩子不能清晰地記憶相對應的色彩詞匯,孩子也可以完成。
講解:在認識色彩及其名稱的基礎上,還可以通過游戲讓孩子把色彩和空間排列順序結合起來。
3、給小熊穿衣服
利用玩具“小熊穿衣”,讓孩子學會搭配衣服。比如,媽媽拿一件白底紅花的上衣,讓孩子給熊寶寶找一條合適的褲子,無論孩子找的褲子是什么樣子或款式,您都可以給予一些評論。
講解:色彩認知的學習不單純只是知道顏色的名稱,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得到視覺的不同感受,建立符合視覺習慣的色彩之美。
4、考察紅綠快速認知
先提問孩子:“十字路口的紅綠燈是用來干什么的?”然后您總結:紅綠燈是用來指揮交通的,紅燈亮的時候汽車不能走,否則就會撞車。然后教孩子兒歌:“馬路上,汽車多,紅燈綠燈管交通。紅燈亮,汽車停,綠燈點亮汽車行?!?/p>
您拿紅色、綠色的顏色牌,給孩子一輛小車,讓孩子看見綠燈就開小車,看見紅燈就把小車停下來。也可以讓孩子拿顏色牌,您來開小車,這樣容易讓孩子理解游戲規則。
講解:讓孩子在游戲中看色彩信號做動作,讓孩子把色彩信息與動作行為相聯系,有利于孩子思維敏捷性的培養。
5、分水果
您提前準備紅色小桶和黃色水果筐,讓孩子把揀回來的水果分類放置,把紅色的水果放到紅色的桶里,黃色水果放在黃色的水果筐里。
講解:通過游戲促進孩子按色分類的能力,在這里,我們特別強調是色彩的一一對應,如果孩子知道顏色就直接要求,如果孩子不清楚就告訴孩子放到“一樣顏色”的地方。
兒童早教知識問題及建議相關文章:
★ 兒童早教知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