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溝通的方法技巧
如何才能讓孩子在一些問題上更容易妥協?或者說更愿意聽從家長的勸告?其實,在親子溝通過程中,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則,叫先抑后揚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親子溝通的方法技巧,歡迎大家閱讀,僅供參考!
篇一
1、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
與孩子的溝通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,如果你講的話,孩子無法理解,那么溝通就不是有效的。有些父母經常會一廂情愿地喋喋不休,根本不考慮孩子有沒有興趣聽、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講的話,久而久之,孩子就學會了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。這就是因為父母沒有注意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溝通。
2、要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
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,不僅要考慮孩子能夠理解,而且采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。一味地用說教、命令等方式讓孩子聽你的話,孩子必然產生反感。孩子喜歡的方式可以是聊天,父母在聊天的過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進去;可以是講故事,通過講故事,讓孩子從故事中領悟道理,這比簡單說教要好得多;可以是在游戲過程中溝通,因為孩子處于比較興奮的狀態,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。
3、要用孩子愿意接受的語言
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,要注意用語,比如,當你要求孩子放學后不要在外面玩耍,要按時回家時,你應該說:"放學后你不按時回家,媽媽會擔心的!"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,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。如果你說:"放學后不準在外面玩,給我立即回家!"孩子則會感覺到你在限制他,必然產生逆反心理。
4、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
現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,在和孩子說話時,常常會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,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,不要有意見。所以,往往沒有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,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,代溝必然越來越深。所以家長與孩子說話時的耐心很重要,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,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愿。
5、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
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,或者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,孩子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。這時候就很需要家長的關心,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訴他"沒關系,堅強一點","這沒什么好難過的"等話語,這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。
如果父母把話改一改,比如說:"你很難過吧?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。"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。
6、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展程度
父母應該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話,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,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。這不僅讓孩子覺得辛苦、壓力大,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,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。
篇二
1、和孩子“談話”不要超過2分鐘
最長不宜超過5分鐘。用一兩句話講清楚道理,告訴孩子對與錯,或者給出選擇讓孩子做決定。然后留給孩子時間思考。
2、盡量避免正話反說
孩子理解有限,不能明白父母的核心意思。比如3歲的孩子在吃早餐,不小心把牛奶弄撒了,媽媽很生氣地說:“看你干的好事”。第二天早餐,孩子又把牛奶倒在桌子上,然后興奮地叫媽媽:“媽媽,我又干了一件好事!”
3、自己情緒不好,就不要跟孩子溝通
否則很容易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,孩子在回應時情緒也不會太好,可能更加激怒了父母,造成不必要的溝通中斷。
4、一次只說一件事
尤其對于6歲以前的孩子而言,一次接收并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信息是有困難的。換句話說,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導信息,只會主觀超越孩子有限的記憶范圍,影響孩子的理解能力。
5、避免用詞抽象、華而不實
尤其別太書面化、文縐縐。比如孩子撕破了書,媽媽責問:“怎么都不懂愛護圖書?”小朋友反過來問:“媽媽,愛護是什么意思???”。在這樣的對話中,孩子既沒有明白媽媽的意思,又沒有理解到自己做錯了什么。不妨這樣說:“書不是用來撕的,是用來看的?!?/p>
6、避免恐嚇孩子
許多父母發現溝通無效,會說出類似下面的話:“再這樣我就把你一個人留在這里”、“再不聽話就不要你啦”等話,其實這只是父母無能的表現,并不能真正、有效地制止兒童正在進行的不當行為,相反,會使兒童因為感到恐懼和害怕,或者產生逆反心理。
篇三
1、家長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。
現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,在和孩子說話時,常常會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,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,不要有意見。所以,往往沒有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,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,代溝必然越來越深。所以家長與孩子說話時的耐心很重要,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,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愿。
2、家長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。
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,或者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,孩子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。這時候就很需要家長的關心,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訴他“沒關系,堅強一點”,“這沒什么好難過的”等話語,這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,如果父母把話改一改,比如說:“你很難過吧?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?!毕嘈藕⒆勇牭竭@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。
3、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展程度。
父母應該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話,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,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。這不僅讓孩子覺得辛苦、壓力大,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,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。
4、在回答孩子的問話時要注意方式。
孩子提出問題時,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,并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。例如孩子問:“媽媽,你要不要去買菜?”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:“媽媽,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?!奔偃缒阒篮⒆拥恼嬲康?,就可以說:“是啊!你要不要一起去?”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,因為這正是孩子當時的心愿。
5、家長對孩子說話時要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。
所謂的負面比如家長不要用“我命令你……”、“我警告你……”、“你趕快……”、“限你在五秒鐘內……”、“我數到一、二、三……否則……”、“你應該……”、“你真笨”、“你好環”、“你太讓我失望了”、“不可以……”等等帶有指揮、命令、警告、威脅、責備、謾罵、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。而且說的多了,孩子對此更是無所謂的態度,所以家長再說類似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,還讓孩子感到厭惡。
6、在與孩子交流的話題上,可以經常變換新鮮的內容。
常變換新鮮的話題會引起孩子的興趣,例如:“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么事?”、“你知不知道為什么小孩子最喜歡恐龍?”、“如果有一天,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……”等問題,相信會比“今天過得好不好?”“快樂不快樂”更能吸引孩子。因此有時一些啰嗦的話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,只是要運用得當。
親子溝通的方法技巧相關文章:
★ 親子溝通有哪些技巧,這些方法值得掌握 - 5068兒童網
★ 親子溝通
★ 親子溝通